(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赠送书法)
(空杯行动)
(7月9日,叶榄向中和养生馆姚志斌颁发“人类行为导致气候变化警示牌”)
2023年7月12日,第二十一期“论道中和苑”在中原环保第一楼——郑州双零楼一楼中和苑进行。活动由河南省碳委会、河南省能效技术协会、河南省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省现代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华夏书画院、河南奇石网、“碳中和日”行动网络、世界徒步协会人与气候委员会(气候大学)、2030计划协办。中和儒学创始人、中和养生推动者、《致中和》作者姚志斌,空间美学推动者、合十装饰创始人娄耘菘,幸福蓝天公益项目发起人、“寻找地球气候英雄(后羿奖)”获得者王鹏,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禅意网.云蝉书画院院长行瑜,河南奇石网.禅意网.云蝉网创始人、园林规划设计专家梁海峰,华夏书画院执行院长、书法家王明良,景观设计师丁赵龑等参与了活动,“世界禁赌日、世界控酒日”行动联盟发起人叶榄主持活动。
今年7月10日至16日是第33个全国节能宣传周,7月12日是第11个全国低碳日。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的主题是:节能降碳,你我同行。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与会者从碳汇、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出行、园林吸碳、绿色起居、建筑节能、光盘空杯、绿色生活、简约仪式等方面,畅谈了各自对低碳环保的认识。最后大家得出了一个共识:我们刚刚经历了10万年来最热的一周,全球升温已经接近1.5度的临界点,在这个事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刻,在这个事关全人类前途命运的危险时刻,各国、各族只有摒弃自私自利,相互之间包容协商,坚决遏制极端思维,认真遵行爱球主义、中和主义,绿色才能永续,和平才能持久,人类才有未来。活动结束后,王明良向幸福蓝天公益项目赠送了“节能降碳,你我同行”书法作品。整个活动极其低碳简约,基本做到了零碳排。
据悉,2021年,在河南双碳第一人、河南碳委会负责人、双零楼和中字村打造者陈开碇院长和河南省现代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郑州市巾帼科技带头人宋丽,墨子绿色与和平奖发起人叶榄的共同倡导下,由河南省能效技术协会、河南省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省现代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推动了“中字村”乡村振兴会客厅,至今已经举办了三十四期,在各方积极参与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为促进和扩大“中字村”乡村振兴会客厅的品牌影响力,2021年7月组织方又策划了会客厅的子活动“论道中和苑”,不定期邀请全国文化学者、艺术家和乡村振兴方面的专家学者论道中文化,弘扬中文化,汇集各路人才和思想,围绕生态文明、碳中和、乡村振兴、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等重要论题展开对话交流,至今已经举办了二十一期。
在和大家分享了“气候五条”之后,叶榄说:“今天是全国低碳日,我们在双零楼——这幢中原地区节能地标建筑举办‘论道中和苑’,特别应景,也特别有意义。本世纪初,双零楼打造者陈开碇院长就高度关注节能减排,采用几十项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建设了这幢双零楼,虽然成本增加了近千万元,但其在中原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还在这里召开过机关节能观摩会。‘上向太阳要能量、中向空气要能量、下向地球要能量’的理念,更是被广泛传播。”
“从2015年开始拍摄郑州天空,我们惊喜地发现郑州天空有了改善。我们郑州的蓝天天数虽然在不停增加,但是PM2.5浓度亟待下降。和有些环境清洁、生态优良的地区相比,我们还需要做出很多努力,还应该在绿色出行、节能减排、森林碳汇、清洁能源使用等方面多下功夫。”8年坚持制作郑州蓝天地图的王鹏表示。(文/王刘瑜、陈卓,图/冯晓菁)
相关活动一:国学家黄晓林做客乡村振兴会客厅,点赞“乡村振兴行动日”
2023年7月16日下午,第三十五期“中字村”乡村振兴会客厅在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天桥村宋小湾自然村(天桥诗词村)举行。会客厅由河南省碳委会、河南省能效技术协会、河南省现代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省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中部生态保育联盟、天桥村村委会主办,“世界禁赌日、世界控酒日”行动联盟、潢川县环保志愿者协会、世界徒步协会人与气候委员会(气候大学)、信阳生态网络、“生态文明日,志愿一小时”行动网络协办。
会客厅在天桥诗词村村民蔡富的乡村别墅里进行,由文化艺术与生态健康乡建推动者、墨子绿色与和平奖发起人叶榄主持。国内知名文化学者、国学家、宋明理学专家、民政部《乡镇论坛》杂志社主编黄晓林,息县临河中学少年碳中和银行行长、“绿色起居.朝五晚九行动”联合发起人刘浩,信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桥村支部书记徐祖东等参与了会客厅活动。黄晓林做了主题发言,大家也分享了各自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和看法。在活动前,徐祖东陪同黄晓林一行参观了安陂古城、诗词村等。
黄晓林说:这些年我除了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还格外关注“乡村振兴”,关注得非常多。2017年10月18号,中央首次提出“乡村振兴”,10月30号我回到信阳,也是和叶榄一起在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讲了些关于“乡村振兴”的内容,当然那时候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还不够,到了2018年10月1号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八百字的卷首语,叫《“乡村振兴”是个大战略》,自我感觉,这篇文章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它牵扯到几个方面的内容。我认为“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战略。什么是“大战略”?它就是长远的、深远的、深层次的一个要完成的大的目标,包括领导人说的“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两者要结合起来。这次回潢川,在光州大讲堂我就讲的是《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
我对“乡村振兴”有几点理解:第一,我觉得现在“乡村振兴”刻不容缓。因为我在民政部也关注到现在安吉、德清、丽水等等,这些地方我都去看过,说实在话,有好多地方传统古村落保护得很好,修旧如旧,但是我去了一看,年轻人都很少。我在思考这个问题,就说——“乡村振兴”乡村没人怎么去振兴呢?所以我感觉“乡村振兴”刻不容缓。可能有人认为“乡村振兴”有那么必要吗?一定要“振兴”吗?在我的理解里,中国的文化就是来自乡村,乡村是文化产生地,没有乡村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所以我感觉“乡村振兴”是刻不容缓的。第二点呢,我在思考,其实现在主流媒体也有一个观念说“走出大山”就是“进步”的标志,其实“乡村振兴”战略期待我们未来回到农村,回到大山,这才是进步的标志。为什么这么说呢?人类生活方式其实就是两个,一种是乡村生活,一个是城市生活。现在我们过度强调“城市生活”,而忽视了“农村生活”,这从长远来看是有大问题的。第三点我感觉到中央提出“乡村振兴”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说呢,过去我们说“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包括现在苏州,一个城市的GDP超过欧洲一个国家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啊,“经济”对中国智慧来说不是那么难的事情,“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大家都追求这个,但是这都是西方的标准,我们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标准,我们自己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我中国人要为世界重新立标准,当然这说得有点大了,但是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一个标准,需要有自己的标准。而且在这里面呢,深层次的意思,我感觉中央高层说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什么是“文化自信”?对自己五千年农耕文化的认可是最大的文化自信。所以啊,我有一次写了一篇文章,我还专门说道,我们每个中国人啊其实都是农民,不管你是当了多大的官,挣了多少钱,“喝”了多少墨水,拿了多少奖学金,我们都是农民,而农民要成为我们中国非常光荣的一个名片,我感觉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今天来到天桥村我感觉到这里做得非常好。首先,“诗词村”文化的氛围非常浓厚。主要领导也说过,我们乡村不要完全盯着它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可能是更巨大的!大家写的诗词内容我也看了,一看到这些东西我就想到中国文化了。中国有“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诗歌是干什么的?诗言志。如果我们每个村,我们的村民,各级书记、各个委员,都对诗词感兴趣,那就体现出我们的志向。其实我们的志向是什么呢?领导人也说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但是诗词本身它就是通过表现我们村民的志向,有了志向了,那么一个村就散发着蓬勃的向上之力,村里的发展就有希望了。
当然,我一来到这里,人居环境特别好。其实我每次回到乡村都感觉到乡村给了我智慧,启发了我很多东西,所以有时候我会讲,不要老是说“指导谁?”是乡村给了我们智慧,要问计于民,真正的高手在民间。在来时的路上我们谈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一个现象——四十多年来人口都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大城市到更大城市,没有回来的途径。所以我越来越感觉到“致仕制度”,就是“告老还乡”制度,国家要建立起来。比如说村里有个人在外面混得不错,成为局长、县长、部长……他老年了就住在乡下来,定下来,一来呢,人口流动起来了,再一个这些人都是村里的乡贤,德高望重,好像一个“定盘针”“定神针”一样的榜样,何况他们还会带来很多资源、理念。如果这个村今年退居下来一个局级干部,再过两年又来个部级干部,都在乡里,同时国家给他相应的政策。
实际上中国古代已经有了一套很成熟的“致仕”体系,这一点是我这几年在思考的事情,而且这几年我还关注到人大、政协都在向中央提出建议,只是还没有得到落实。天桥的村容村貌、精神面貌都非常好,这个村还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好好的挖掘本土特色的皋陶文化,因为这个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复制的独特的东西,也不需要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持续去做,让这里逐渐形成文化引领,提升乡村旅游、民宿等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真正落地。另外,天桥村已经坚持了十多期的“乡村振兴行动日”也很有意义,希望能长期坚持下去。
刘浩在分享时说:初次到访美丽的天桥,有几点感受。一是有爱。天地仁和,仁者爱人惜物。在这里我感受到大家对乡村是满满的爱,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对皋陶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这都是对美丽乡村爱的见证,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乡村的发展那么所谓的“城市”又有什么意义?所以用爱对待乡村,乡村必须振兴也一定能够振兴。二是和谐。在和大家参观交流的过程中得知村支两委非常团结有力,守正创新,通过实实在在为村民谋福利,为天桥谋发展,化解村民矛盾,推动移风易俗,倡导生态文明,打造“安陂古城”文旅研学路径等,让整个村子变得更加和谐。官民和谐,村风和谐,生态和谐,和谐生“智”、生“福”、生“财”。三是希望。乡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乡村有我们的根。我曾去过一些一线村,户籍在册村民数量与实际在家人数反差很大,而且村干部老龄化比较重,有的几乎连会操作电脑的信息员都配不齐,但今天我们看到天桥的村干部超过半数是青壮年,更令人振奋的是随着“诗词村”的和谐发展,平时附近乡镇来旅游打卡的人越来越多,目前更有不少老乡返乡“定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向致力于乡村振兴,辛勤工作在天桥一线的党员干部致以崇高敬意,是你们的坚守让一切都有了希望!
“感谢黄教授和刘老师对天桥村的关心和支持,我们村支两委一定不辜负各界的厚望,努力把天桥村打造成乡村文旅的目的地,在五大振兴方面做出我们的探索。”徐祖东说。(文/叶榄、叶鑫,图/刘浩、吴瑞杰)
相关活动二:第十七期“论道中和苑”在郑州双零楼举行
2023年5月18日,第十七期“论道中和苑”在中原环保第一楼——郑州双零楼一楼中和苑进行。活动由河南省碳委会、河南省能效技术协会、河南省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省现代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华夏书画院、河南奇石网、“碳中和日”行动网络、世界徒步协会人与气候委员会(气候大学)协办。
中原传统书画院常务副院长黄潇,中原传统书画院神垕分院副院长温庭现,资深媒体人、文化学人、禅意网.雲蝉书画院院长行瑜,河南奇石网、禅意网&云蝉艺术馆馆长、郑州市风景园林协会副秘书长梁海峰,“墨子绿色与和平奖”“世界禁赌日、世界控酒日”行动联盟发起人叶榄等参与了活动。
本期活动由行瑜主持,大家围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钧瓷的工匠精神和钧瓷传承的文化底蕴、中文化传播、禹州的文化产业发展等进行了广泛交流。叶榄讲述了中文化的内涵底蕴和“论道中和苑”的缘起。
黄潇表示,中原文化就是黄河文化,每次经过一片土地,都有专属于它自己的故事。禹州是中原独特的一道风景线,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四季分明的气候,成就了其“三都”之称。黄潇还分享了禹州“三都”之称的由来和禹州的历史文化,他说:“禹州的文化不仅仅可以听还可以看到,可以用身心去感受,用眼睛去看见禹州绚丽多彩的历史长河。”
温庭现讲述了钧瓷的故事,带领大家走进了另一个奇妙的历史。温庭现是神垕人,属于亦工亦农的身份。他表示,神垕的瓷业随着中国的发展,由陶到瓷,后来到钧瓷是一个经典的发展历程。他现场向大家展示了钧瓷“三足葵花洗”,并介绍了其特别之处。“三足葵花洗”特别的外观与历史记录的样貌是一比一等比例的高级仿制宋瓷。他以“三足葵花洗”举例,讲述了官窑几大特征:1,内外釉色不同。2,须有支钉烧制。3,碗底有护胎釉。三釉集一体,钧瓷非常规整,也称为“色釉”。因为钧瓷拥有丰富多彩的颜色,且只有呈现最完美的样貌才能称之为官窑,而钧瓷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它独特的窑变艺术,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特点使钧瓷魅力无穷。
叶榄表示,可以把蕴含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钧瓷与中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特色,让现代钧瓷拥有新时代的独特魅力,使中文化链接五千年传统文化,融合历史与现代,在新时代展现出新光芒。行瑜向大家介绍了梁海峰将奇石与中文化完美结合的文创,梁海峰带领大家欣赏了中和苑陈列的各种奇石,领略了奇石的文化与造型之美。活动最后,黄潇、温庭现提笔书写了“中文化”条幅。
据悉,2021年,在河南双碳第一人、河南碳委会负责人、双零楼和中字村打造者陈开碇院长和河南省现代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郑州市巾帼科技带头人宋丽,墨子绿色与和平奖发起人叶榄的共同倡导下,由河南省能效技术协会、河南省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省现代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推动了“中字村”乡村振兴会客厅,至今已经举办了三十多期,在各方积极参与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为促进和扩大“中字村”乡村振兴会客厅的品牌影响力,2021年7月组织方又策划了会客厅的子活动“论道中和苑”,不定期邀请全国文化学者、艺术家和乡村振兴方面的专家学者论道中文化,弘扬中文化,汇集各路人才和思想,围绕生态文明、碳中和、乡村振兴、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等重要论题展开对话交流。
“今天,我们以中文化起头,用写‘中’字落笔以示结尾,领略了丰厚灿烂的中原文化,欣赏了艳丽绝伦的钧瓷,见识了自然馈赠的奇石,让我们穿梭时空来了一场奇妙的时光之旅。”行瑜说。(图文/李梦媛)
相关活动三:中国旅游日:“文明旅游与公益旅行会客厅”聚焦无烟景区建设
(极简会客厅现场)
(郭发平走到哪里都不忘展示文明宣传牌)
(张云强在第三届乡村健康与控烟论坛上致词)
(叶榄把“每月11号、控烟在行动”宣传布幅带到纽约联合国总部)
2023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也是郑州民间发起的第26个碳中和日,由当代徐霞客俱乐部、河南省能效技术协会、河南省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中部生态保育联盟、郑州市政协驻王河工作队、登封市控烟办、“每月11号、控烟在行动”活动组委会、王河村村委会主办,世界徒步协会人与气候委员会(气候大学)、河南奇石网、华夏书画院、问崧小院、“世界禁赌日、世界控酒日”行动联盟、“碳中和日”行动网络、中字村老年文化积分服务社协办的第十六期“文明旅游与公益旅行会客厅”在河南省登封市唐庄镇王河村集场自然村(中字村)举行。
中国民间控烟第一人、中国控烟先进奖获得者、画家郭发平,“每月11号、控烟在行动”活动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乡村健康与控烟论坛联合发起人、林则徐禁烟奖获得者张云强,中国当代十大徐霞客、当代徐霞客俱乐部理事、墨子绿色与和平奖发起人叶榄,登封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宋溧珉,王河村村委委员屈根松,中字村老年文化积分服务社社员翟桂芬、袁绸、刘铁锤等参加了会客厅活动。会客厅由问崧小院管家李京芳主持,郭发平、张云强、叶榄通过连线讲述了对文明旅游和无烟景区建设的认识。
郭发平说:“文明旅游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标志。文明旅游可包括几个方面,即:控烟旅游,在景区不吸烟这是预防景区森林火灾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旅游景区不随地乱扔杂物和不随地吐痰,以保证洁化、绿化景区。做到了以上几方面,文明旅游才可实现。对此,我们所有旅游者要自觉主动做出积极努力!我的口号是:大地不是痰盂,大地不是烟灰缸,大地不是垃圾箱!”
“王河村支部书记刘松和十分关注无烟环境的建设,我们还讨论过把王河村建设成登封市首个无烟乡村的可行性。今天的王河村正走在创建3A景区的路上,我相信在郑州市政协驻村第一书记黄进军和刘松和书记的带领下,在中华环保基金会、河南省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未来的王河一定会成为郑州乡村文旅的品牌,中字村也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中字第一村和中文化的体验地。”叶榄在连线时表示。
张云强在安徽省界首市万人无烟徒步活动现场接受了连线,他说:“吸烟有害健康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烟草中有3000多种有害物质,其中69种是致癌物。吸烟不仅伤害自己的身体,同时二手烟、三手烟对他人也是一种伤害。烟头的随意丢弃,不仅影响景区环境,同时对景区水源、土地也会造成损害。去年5月31日——第35个世界无烟日的主题就是‘烟草威胁环境’,倡导远离烟草伤害。另外,每年因乱扔烟头也造成森林火灾,损失惨痛。景区自然生态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文明旅游不吸烟,游客应当自觉遵守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的规定,不在非指定区域吸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境意识,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健康、优美的旅游环境。在此,我们通过‘文明旅游与公益旅行会客厅’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全国各旅游景区,禁止公众场所吸烟,不乱扔烟头,做到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控烟参与倡导活动,共同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李京芳表示:“今天听了几位控烟活动家、公益人士的讲解,让我对创建无烟景区的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们问崧小院下一步要努力建设成嵩山地区第一个无烟民宿,在室外设立吸烟处,用一些柔性且幽默的提示语,提醒朋友们,不在室内抽烟,养成文明健康的好习惯。”
据悉,“文明旅游与公益旅行会客厅”是“寻找地球最美游客”活动的延伸,活动联合发起人分别是叶榄、曹晟康、季乃刚、林亚、黄明、吴涛、马中欣、耿云鹏、李存修等行走过全球至少五大洲并获得“中国当代十大徐霞客”称号的旅游领域知名人士。原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魏小安,原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卢跃东,世界徒步协会中国区秘书长、旅游推介专家陆宏和原国家旅游局规划专家、教授王兴斌担任活动顾问。自2021年世界旅游日启动以来,在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会客厅已经开展了十六期,众多公益旅行和户外探险领域的领军人物,如中国当代十大徐霞客夏伯渝、李存修、刘雨田、费宣、曹晟康、季乃刚、林亚、金飞豹、黄明、耿云鹏、汝志刚、刘穷、马中欣、王方辰、黄成德等也参加过会客厅活动,他们的助力,极大地提升了会客厅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开展会客厅的目的是希望亿万游客关注文明旅游,践行公益旅行,参与乡村文旅,并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把5.19中国旅游日所在的周设立为“全国文明旅游宣传周”或“全国文明出行周”,或者把十一长假所在的十月设定为“全国文明旅游宣传月”或“全国文明出行月”。
“嵩山王河中字村举办纪念中国旅游日活动,倡导无烟景区建设,我感觉非常有意义。在公共场所和景区抽烟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希望亿万游客能践行公益理念,让诗和远方和绿色、健康、安全、文明、美好相伴。”中国旅游日首倡者、浙江省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麻绍勤在得悉会客厅成功举办后表示。(文/叶榄、陈卓、皇甫致远,图/宋溧珉)